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劳动报记者追寻赵世炎烈士的上海足迹
发布时间:2021-05-18

  “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新军阀蒋介石!”……枫林桥畔的刑场上,一名年轻男子壮怀激烈高声呼喊,响彻云霄的口号,让反动派气急败坏。

  这名烈士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他牺牲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悼念文章,称颂“赵世炎是上海无产阶级真实的首领,是有名的上海工人三次暴动的指导者”,“赵世炎的牺牲是中国革命最大的损失之一”。

  90多年以后,这慷慨激昂的呼声似乎仍未远去。由上海出发远赴欧洲留学,回国后在上海坚持斗争直至壮烈牺牲,赵世炎在上海留下了革命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劳动报记者追寻烈士的足迹,铭记烈士的精神。

  “施英”威名让敌人寝食难安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长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这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缅怀赵世炎的诗篇。“施英”正是赵世炎在党和工会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在龙华烈士纪念馆,记者见到了赵世炎的展陈版面和玻璃刻画。“其实,赵世炎的革命历程和上海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馆员苏莉敏介绍,1920年5月,赵世炎率领第十一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在杨树浦码头登上了驶往欧洲的远洋航轮。

  待到1926年回到上海,赵世炎已经“能煽动,能工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他化名“施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来往于闸北、南市、沪东和沪西,连续发动和组织各行业工人进行了数百次的罢工斗争,掀起了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罢工潮。1927年3月21日,当海关的大钟敲响的时候,上海区委发动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赵世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紧紧把握斗争方向,周密部署战斗,并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指挥工人进行30多个小时的激烈而艰苦的巷战,为打败军阀部队,取得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义胜利后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

  那时的赵世炎只有26岁,究竟是怎样的磨炼让他能担当重任?留学过程中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工作和学习至关重要。苏莉敏指着一幅写有“黄昏之贼”的照片进一步介绍,到达巴黎后,赵世炎先后辗转于巴黎西郊工业区赛克鲁和三德建铁工厂做工。他一边工作,一边联络同志,还坚持每天3小时的学习,他常在工余时间捧读《资本论》,向勤工俭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傅钟曾回忆说:“如果没有世炎同志经常向大家讲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还不可能懂得那么快。”当时,赵世炎给友人寄去的一张照片上写着“黄昏之贼”,他的孙子赵新炎说:“祖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下班之前黄昏的短短这段时间,利用日光,这一点点余光多看书学习。从太阳那里再偷一点时间,偷一点阳光过来,所以他自称‘黄昏之贼’。”最近,相关的研究又传来好消息,苏莉敏介绍说,就在5月13日下午,“赵世炎烈士珍贵影像资料研讨发布会”在龙华烈士纪念馆举办,上海音像资料馆从海外发现并成功采集到两段赵世炎烈士的珍贵活动影像,这也是迄今为止仅有的关于赵世炎烈士的活动影像。

  抓捕之际的惊心动魄

  初夏,雨后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褪去了小长假的喧嚣,阳光洒在起伏的石块路上,一幅平和静谧的画面。

  90多年的时光倏忽而逝,然而筑立在这里一幢石库门式建筑,依旧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壮烈故事。赵世炎当时一直生活在多伦路的这幢小楼内,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派就是在这里抓捕了赵世炎。

  数年前,虹口区委党校讲师潘秦保开设了一门多伦路街区红色记忆的情景党课。这处故居就成了潘秦保每次授课时的重要参观点,赵世炎被捕时沉着冷静与敌周旋的故事成为了他百说不腻的内容。

  1927年7月2日黄昏,风雨交加,中西探捕合围了赵世炎的住所,当时他正外出未归,探捕就等着不走。赵世炎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万分焦急,当夏娘娘从窗口望见赵世炎正向家里走来时,不顾敌人的阻止,按照事先约定,将窗台上用作信号的花盆推了下去。潘秦保介绍说,在大雨中匆忙疾走的赵世炎,既没有看到花盆落下,也没有听到花盆破碎的声音,仍朝家里走去,一进门就被探捕包围。据夏之栩回忆,赵世炎神色安详、自若,一边上楼,一边厉声质问敌探:“为什么搜查?凭什么证据搜查?”并当众声明:“本人姓夏名仁章,湖北人,是来上海做生意的。”又乘敌探正忙于翻箱倒柜寻找证据的一瞬间,悄声将正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的住址告诉了她,要她尽快设法向党组织报告。仅17天之后,赵世炎就被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残忍杀害,年仅26岁。

  在龙华烈士陵园,记者见到了赵世炎烈士的墓地。苏莉敏介绍,许多为党和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均安葬于此,烈士墓地与纪念堂呈半圆形月亮状,寓意烈士精神与日月同辉。记者和苏莉敏一同来到赵世炎烈士的墓前,庄重地三鞠躬并敬献菊花寄托哀思。

  居民志愿讲解“红三角”故事

  赵世炎曾经居住的弄堂,也是许多申城“老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在距故居一步之遥的社区居委会,记者见到了三位“70后”志愿者,最年轻的余良达也已72岁,其中负责讲解的丁沪更是75岁高龄,须发全白。几位老人精神矍铄,将成立讲解团的初心娓娓道来。原来弄堂里像他们三位这样一辈子都生活于此的老人还有不少,岁月流转,曾经在鱼摊附近玩耍,爬上药房门口石狮子的孩童如今都成了古稀老人,附近发生过的英烈故事更是从小耳濡目染。年纪越大,大家对街坊的感情越深,于是在居委党总支的指引下成立了“海上旧里解说团”,丁沪还时髦地说起了英文:“volunteers!”

  多伦路附近红色资源密集,大家优中选优,确定了周恩来早期在沪活动点、左联会址纪念馆和赵世炎故居作为讲解的“红三角”故事。从2014年成立至今,丁沪说自己的讲解已经几易其稿,不断丰富再精炼内容,让更多人知晓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

  每每有人前来参观,丁沪总是以细节打动听众。1927年6月26日,中共江苏省委在恒丰里90号成立。当天下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陈延年就不幸被捕。第二天,中央任命赵世炎担任江苏省委代理书记,同年7月2日,赵世炎于多伦路189号寓所被捕。陈延年与赵世炎被捕相隔6天,牺牲时间相差约15天。“我们总说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不懈奋斗,陈延年与赵世炎的故事就是印证。”

  讲解团成员还主动对赵世炎的革命思想开展研究,丁沪在查阅资料中发现,赵世炎曾是党内最早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领导人之一,并且提出是“唯一的核心”。为此他还专程前往南湖,与当地的党史研究专家交流学习。

  有人曾经说,人的一生会经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赵世炎,虽逝而不朽,愈远而弥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