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宝山半岛1919创意园——红色基因哺育创意之花
发布时间:2020-10-23

  去宝山,很多人首选的方式是搭乘三号线。而如果你看到有人带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装备,在淞滨路下车,八成就是冲着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去的。出站沿着一段烟火气甚浓的小马路走上十来分钟,半岛1919的醒目招牌赫然入目。

  半岛1919的前身是筹建于1919年的大中华纱厂和1920年的华丰纱厂。这里曾是吴淞工人纠察队大队长王登科、工人运动闯将孙津川、吴淞地区最早建立的党小组成员之一董朗工作、生活,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喊的地方,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8年,厂区经过二次扩建,正式更名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也就是老上海人熟悉的“上棉八厂”。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上海国有纺织企业开始大规模调整转型,上棉八厂的这些老厂房被再开发利用。因为园区地处蕴藻浜与泗塘河的交汇,形成半圆形,且始建于1919年,故被命名为“半岛1919”。

  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片老工业基地焕然新生,而底蕴之中,贯穿始终的仍是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关于这些人和事的记忆并未因岁月变迁而褪色。这份红色底蕴,使半岛1919在上海众多的创意园区之中显得与众不同。

  工运英烈当年谱写传奇

  想要快速了解园区的红色文化,不少游客选择直奔5号楼。这栋曾是远东长度最长的厂房正是“宝山纺织工业文明展示馆”,不仅展示上海开埠至今纺织工业文明的历程和成就,也记录着园区的红色传奇。

  1925年大中华纱厂被永安创始人郭乐收购,成为永安二厂。一年后,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如火如荼地展开,就在这一年,从江苏沭阳来到吴淞永安二厂当工人的王登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和工友江儒田等团结工人群众,在上海工人第一次和第二次武装起义期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罢工斗争。1927年2月,吴淞地区各厂筹建工人纠察队组织,在工人群体中具有威望的王登科担任了吴淞工人纠察队大队长的重责。一个月之后,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在上海爆发。他带领永安二厂的工人队伍,踊跃参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加剧,王登科仍然坚持在吴淞地区参加工运斗争。1931年2月,他在散发传单时不幸被捕,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在上海吴淞英勇就义时年仅23岁。

  被誉为工人运动闯将的孙津川,身影也曾活跃在半岛1919的热土上。

  因生计无着,孙津川14岁时离开老家安徽寿县,在南京当童工,后来他辗转来到上海,在兴发机器厂、上海永安纱厂、上海吴淞机器厂做工。就在这一时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沪宁铁路工人协进会委员。1926年10月,为配合北伐军作战,孙津川带领工人武装切断沪宁铁路,破坏了北洋军阀的军需补给线,为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创造了条件。1927年3月,他又领导吴淞机器厂工人大罢工,揭开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序幕。“四·一二”政变后,孙津川不顾个人安危,秘密整顿和恢复各地铁路工会和党组织,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年仅33岁的孙津川抱着对党的坚定信仰走上刑场,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南京雨花台上。

  曾担任湘鄂西特委委员、江左军负责人、红四军参谋长等职,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董朗烈士永垂不朽”的革命烈士董朗,也曾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受工人运动影响,董朗毅然放弃出国求学的的打算,进入上海吴淞大中华纱厂做工,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成为宝山第一个党组织三名成员之一。期间,他还参加建立吴淞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吴淞工会的筹建,并参加吴淞工人夜校工作。

  每一栋楼的历史写出来都是一本书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初次前来打卡的游客都是被园区“上海吴淞地区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吸引而来的。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兴建的20多幢特色历史建筑,以传统的砖木、砖混、钢混构架的面貌,呈现出典型的工业建筑韵味。历史的画卷,就此铺陈开来。

  用园区运营管理方上海吾灵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的话来说:“每一栋楼的历史写出来都是一本书。”比如,装饰派艺术风格中带一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1号楼,曾被用作吴淞区委办事处和北郊区委办公处;日式风格的3号楼,在淞沪抗战时期,被用作国军临时通讯站;6号楼作为临时淞沪抗战警备司令部,曾遭日本飞机轰炸……

  这些建筑遗迹,令人不由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想象一下,当年这些革命先烈和觉醒的工友一同劳动、战斗,用青春的朝气和对革命的激情感召周围的人,铿锵有力地讲述传播革命真理,一点一滴积聚革命力量,汇聚成澎湃的巨浪,他们在关键时刻振臂一呼,便引来四方工友的响应,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景象。他们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而展示馆中,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和“咔嚓咔嚓”不断响动的相机快门声,成为这些先烈被后人铭记于心的见证。

  红色宝藏给予90后设计灵感

  红色血脉绵绵延续,昔日的工业遗存,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修旧如旧的更新,在管理方的运维之下,成为城市更新中工业遗存再利用的标杆、老工业区宝山产业升级逆袭的例证,以及众多创意工作者打拼事业的基地。

  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质也在这方园区中得到了印证。正因为半岛1919承载着多重内涵,拥有多重身份,在这里你会遇到各种人。拍婚纱照的准新人、前来自拍的直播达人,抑或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当然还有在这里工作,正四处寻找灵感的设计师。

  “90后”设计师徐晓旭在园区的一家知名设计事务所工作,对园区建筑历史和展馆陈设颇为熟稔,下午抽空在园区散步,她已经为两位游客指点了展示馆的位置。

  用她的话来说,选择来这里工作最初的原因,是这里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有年头的水泥台阶、剥落的巨大石柱、生锈的排风管口,每一样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但在这里工作时间久了,每天都和红色文化相伴,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你会发现,除了建筑之外,这里的红色历史更是珍贵的宝藏,”徐晓旭表示,参观展示馆、走访园区的老建筑,也是她汲取设计灵感的重要方式。“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今,她对这里的历史和红色人物、事迹颇为熟稔。“真正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之后,你会重新思考,为什么当年,这里的产业工人会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上海工运的重要力量。”

  九十多年前,当年的“后浪”们在半岛1919点燃工运的革命之火,而现在,作为当今的“后浪”,徐晓旭他们正在思考如何用专业技能开发设计与园区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创产品,献礼“四史”学习教育,迎接党的百年生日,将红色基因传承延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