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这里诞生
发布时间:2020-10-23

  5月30日,停泊在江南造船厂原址2号船坞的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迎来了修缮后的第一批客人……继‘远望1’号之后,江南造船又相继为我国建造了6艘航天测量船……”6月4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党课正在“远望1”号甲板上录制,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工作部部长蔡勤宏正对着镜头述说这段江南造船与远望号的往事钩沉。

  在黄浦滨江绿道,目光远远就能被 “远望1”号船艏上毛主席书写的“远望”二字所吸引;登上修葺一新的船尾甲板,浦江对岸的世博轴、中华艺术宫跃然眼前;而其所在的上海江南造船厂原址2号船坞,是1867年开挖的第一个船坞,见证了培养“制器之人”的艰辛,见证了中国第一代有组织、有纪律产业工人大军的成长,见证了上海解放前夕护厂斗争的惊心动魄,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立志于造船强国的江南人的不懈奋斗。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汇聚碰撞,难免令人思绪万千,船体上高耸的雷达天线,也似乎穿破时空,把人拉回了那段星火犀燃的岁月里。

  始于1865年9月产业工人诞生的摇篮

  1865年9月,由两江总督李鸿章禀报朝廷,成立江南制造局。随着江南制造局生产规模扩大,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应运而生,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产业工人大军在这里逐渐成长起来。

  江南制造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刚刚创办,工人工作环境大多是烈日晒、寒风吹,劳动条件极其恶劣。但他们在学技术时十分专心,技术进步非常快。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时,工人就开始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一系列的斗争。1872年1月,总办冯焌光殴打并关押了一名司事和工人,引起600名工人罢工,罢工坚持了三天,迫使当局释放了司事和工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捷报》刊登了有关消息。这是制造局有史以来有记载的第一次罢工斗争,或许也是中国产业工人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罢工斗争。

  这一时期,产业工人还处于诞生之初的幼稚阶段,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因缺乏组织而处于自流状态。直到1921年7月,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于上海诞生。次月,共产党专门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中国工人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江南,成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播火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江南工人开始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国内反帝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数打铁工人李中。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产业工人党员。五四运动前夕,李声澥来到上海,靠同乡好友的帮助,进入海军江南造船所,改名李中,一面学打铁,一面通过同乡工友联络群众,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1920年9月,李中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工人刊物《劳动界》第七期以“海军造船所工人李中”的署名,发表了《一个工人的宣言》:“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李中的这一宣言,喊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共同心声,代表着工人工阶级的觉醒。

  1920年,李中受党的派遣,在江南造船所发起筹建中国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担任筹备委员会书记,并与陈独秀共同起草了《上海机器工会简章》。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后,李中主持日常工作。在它的影响下,上海印刷工会、纺织工会等亦相继成立,形成了上海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之势。

  回眸“护厂运动”江南造船所的争夺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一举解放南京。人民解放军以钳形之势迅速包围上海,上海成了隆隆炮火笼罩下的一座孤岛。作为中国产业工人的发祥地,江南造船所再次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正面交锋的惊心动魄之地。

  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亲自坐镇江南造船所,要求把江南造船所三分之一的重要机器设备搬到台湾。还发布公告称愿意赴台者,可以马上得到20块银圆的安家费。为了粉碎国民党当局的阴谋,中共江南地下党组织团结所内工人、技职人员,动员他们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保护好危难中的造船所,针锋相对地开展了“反疏散、反搬运、反破坏”的护厂斗争。时任江南造船所设计处造船课课长王荣瑸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自己积极参加爱国护厂运动,还把同样毕业于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江南造船所副所长林惠平介绍给地下党,先后向十几位同学、同乡做工作,打消了他们去台湾的念头。

  形势愈发危急,王荣瑸感到,江南造船所创建82年来珍藏的船舶设计底图,对日后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很有价值,有必要设法保护下来。他向江南造船所所长马德骥建议,因图纸太多,不如把常用的、重要的先装运走,不常用、不重要的暂寄放到小毛根家里,以免在混乱中受损,得到马德骥的同意。林惠平暗中配合,让桂永清糊里糊涂地在江南造船所的报告上签了字。王荣瑸就把一些废图纸和无用图纸装进木箱钉牢,待运台湾,却把江南最重要、最宝贵的图纸,分别装进三十个白铁筒,大模大样地藏到造船所为小毛根提供的豪宅里。从诞生第一艘兵舰“惠吉”号的1867年到1949年江南绘制的840多艘船全套图纸等一批珍贵资料,就这样保留下来。

  临近1949年5月,桂永清一再督促江南造船所将精密机械、重要设备和贵重材料装船运往台湾,搬不动的要全部炸毁。林惠平有意拖延时间,以军舰未修好,技术力量抽不出,没法迁厂来应付。桂永清急了,命令招收临时工来加快迁厂,又调来大批荷枪实弹的士兵监视工人,逼迫工人加快搬运进度。工人们在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将设备上的螺丝拆下又装上,反反复复忙个不停,看上去个个忙得满头大汗,其实是在磨洋工。

  5月19日,机警的王荣瑸突然发现,自家周围停着国民党特务的吉普车。他明白自己已经受到当局的监视。为了防止被胁持到台湾,王荣瑸第二天凌晨假装肚子疼,穿着睡衣,在妻子的搀扶下离家去医院看急诊,之后迅速到亲戚家中躲藏。

  5月22日,桂永清下令对江南造船所全面爆破。地下党早有准备,已经暗中作了发放炸药单位有关人员的宣传工作。桂永清派来的士兵,只领到一些爆炸力较差的炸药,并被暗中减少了数量。三座船坞是桂永清破坏的重点,但是等他们埋炸药时才发现,船坞都被提前注满了水,开抽水机的人已不知去向。督战队士兵无能为力,只能对露出水面的坞门进行破坏。

  从5月23日凌晨起,江南造船所响起了惊天动地、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几代江南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财富,亦是全中国人民的财产,就这样遭到国民党如此无耻地破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署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号命令,正式接管江南造船所,并及时组织职工抢修厂房和船坞,迅速恢复生产。江南造船厂因此在废墟上得以新生。

  “镇馆之宝”万吨水压机荣归博物馆

  1964年,中国发生了两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一是首枚原子弹爆炸成功,另一件是万吨水压机胜利投产。这两件事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已经成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自力更生的象征。

  万吨水压机是由江南造船厂制造的,至今仍在位于上海闵行的上海重型机器厂铸锻车间里正常工作。铭刻在墨绿机身上的“江南造船厂”五个鲜红大字,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1958年,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建议在上海自行建造万吨水压机,以改变我国大型锻件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毛泽东非常赞同,还问上海市委负责人:上海能不能干?愿不愿干?上海市委负责人认为可以干。于是,中央同意决定在上海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沈鸿任总设计师。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与上海许多单位的科研人员从零起步,他们用纸片、木板、铁皮、胶泥、沙土等材料做各种模型,反复试验,在没有计算机的条件下,技术员们还凭借自己的数学功底,化解了大量计算难题。仅仅一个原型样机,科研团队就花费了四年的时间。这为后续的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建造万吨水压机的过程中,江南造船厂工人有个有趣的总结,说的是在制造阶段一共要闯过“金、木、水、火、电”五关。比如这“电”,万吨水压机的大型铸锻件都要靠比砖头还厚的钢板和铸钢件拼焊而成,如果把万吨水压机的全部焊缝折成100毫米厚,那它的长度可以延伸3公里以上,一个手工焊电焊工要足足干30年才能焊完。

  这时,一位叫唐应斌的“电焊大王”,听说国外有种“电渣焊”的新技术,效率高、质量好,他便牵头成立了电渣焊研究室,研究改进,攻克了很多焊接技术难关,最终焊成了4根80吨重的立柱,没有裂缝和气孔,而变形竟只有10毫米。

  1962年6月22日,万吨水压机正式宣布投产。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重型机器制造业步入了新的水平,也是体现了中国产业工人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去年1月18日,万吨水压机立柱原件开始了荣归诞生地之旅。回“家”后,万吨水压机原件将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重建之后,作为“镇馆之宝”陈列,绽放新的光芒。

  95后职工:很难想象如此惊心动魄的斗争

  数说江南的红色印记,每一处厂房、每一座船坞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而今,江南造船位于黄浦江畔的原址,早已冠上了新的传承,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2008年,为了支持上海世博会场地建造,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至长兴岛,原厂区作为世博会选址建造了中国船舶馆。世博会闭幕不久,“远望1”号退出海上测控舞台,被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赠予其诞生地——江南造船厂原址。现如今,这艘“四旬功勋船”正接受全面系统的修缮改造,并将于不久的将来,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

  随着黄浦滨江公共空间岸线贯通开放,托举着“远望1”号的2号船坞,洗尽铅华,成为市民休闲漫步、锻炼健身时不容错过的“打卡”景观。远望号和2号船坞,就像一对历经磨难的好兄弟,屹立在黄浦江滨,向过往市民游客诉说着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知道这是中国第一艘测量船‘远望1’号,是江南造船厂制造的,但不知道这个船坞还有这样的故事。”来往的市民漫步滨江时,不忘与之合影留念。而当记者和他们聊起这座船坞背后的“护厂运动”时,他们感叹,很难想象,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这样激烈的斗争。

  作为公司党工部的95后职工,因为工作关系,陈蕾婷也曾多次前来江南造船厂原址。“‘护厂运动’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传承,只是真的很难想象,70多年前的江南人为了保存中国工业、保存造船所,付出过如此艰难的心血和惊心动魄的斗争。”

  “回望整个江南的历史,江南价值观的甘于奉献和江南精神的爱国奉献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引领着我们船舶工业的发展,引领着民族工业的发展。”蔡勤宏感慨地对记者说道,“我们为了传承好这种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在长兴岛基地,我们特意为王荣瑸和唐应斌塑像,以此让我们每一位江南人铭记这段从襁褓走向兴盛,从贫穷积弱走向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责任担当,汲取他们无私、忘我的宝贵精神和力量源泉。”

  世事茫茫,山川历历,不尽凭阑思。时移世易,江南的红色印记不仅留存于遗址之上,更镌刻在江南人心上。从1865到2020年,从黄浦江到长江口,从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脚步都始终与家国命运同频共振。江南造船155年的历史,真实记录下中国工人运动那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更是中国自近代以来自强不息的缩影。站在“远望1”号的船尾,寻访这方红色印记,是鼓励,是鞭策,更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