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纱厂工人在这里第一次听到真理
发布时间:2020-10-21

  96年前,在小沙渡路、槟榔路口(今西康路、安远路交界口)三间朝东的平房里,沪西工友俱乐部成立了。一时,纱厂工人进进出出,联络感情、接受新知,真理的火种传播开去。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就发源于此。从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到沪西工友俱乐部,一批工人运动领袖通过艰苦摸索,成功找到了党联系、发动工人阶级的具体途径,深深扎根于工人群体之中。

  时光荏苒,沪西工友俱乐部旧址如今已是一片繁华热闹的居民区,唯留下庄严的纪念牌匾作为历史的印证。由沪西工友俱乐部旧址出发,劳动报记者就这段上海工运历史展开寻访。

  俱乐部旧址今已不存仍有市民前往瞻仰

  上海的秋日当属一年中最好的光景,西康路、安远路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以居民区居多。工作日午后,不少得空的市民走出家门遛弯、采购,生活气息浓郁。据史料记载,沪西工友俱乐部地址位于小沙渡路、槟榔路口的德昌里(今安远路278-280号),即今西康路、安远路交叉口附近。此行寻访,记者便首先来到了沪西工友俱乐部旧址。

  九茂社区居委会就位于西康路、安远路路口,看着大门敞开,记者便上门打听旧址所在。听闻来意,居委会的周书记热情接待了记者。他略显神秘地带着记者穿过居委会的走廊,打开一扇边门叫记者去看,“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的纪念铭牌正悬挂在弄堂对面的墙上。

  这处弄堂位于九茂小区内,铭牌悬挂处是一家便利店的后门,若不是特地前来不太引人注目。周书记介绍,随着城区建设,早年的旧址原貌已经不在,目前小区的居民也都是后来才搬迁进来的,历史的亲历者难以寻觅。不过,他表示,来访的市民游客是挺多的,最近也有一些单位组织来学“四史”。“铭牌那里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可以看到历史故事。”

  铭牌下方亦有一段简要文字介绍,讲述此处革命纪念地的不凡:沪西工友俱乐部原址位于安远路278-280号德昌里内,今已不存。1924年9月,在中共中央委员、工运负责人项英领导下,在这里成立了沪西工友俱乐部。1924年底俱乐部在19个纱厂中建立了工会小组,成员发展到近千人。1925年初,沪西工友俱乐部迁至苏州河北岸的谭子湾三德里,继续领导沪西的工人运动。沪西工友俱乐部遗址1987年被公布为上海市革命纪念地,1989年被公布为普陀区革命纪念地,2014年被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上海地方志,德昌里沪西工友俱乐部的旧址中,北面二间已被拆除,仅剩南面一间,成为居民住房。

  站在如今的安远路、西康路口,虽已时过境迁,但历史的影子依然隐隐可见。记者在九茂小区采访了不少居民。对于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历史,多数居民都略知一二。“我们这么多年住在这里,和来参观的人感受肯定不一样。”一位中年居民向记者描述,前几天她看到有人在这里做直播,觉得新奇便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她说,这些不时到访的市民游客、学习团队,不断刷新着她对这处熟悉风景的认知。

  西宫里的历史讲述者金牌讲解员执着守望

  离开旧址,有普陀区的工会干部建议记者去西宫里的沪西革命史陈列馆走走,听听陈列馆负责人、金牌讲解员陶振云的讲述。

  位于武宁路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更为市民熟悉的名字是西宫,也是全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它和上海工人文化宫(市宫)、沪东工人文化宫(东宫),并称上海“三大宫”。据资料,1961年2月7日西宫正式开放,正是为纪念沪西工友俱乐部,西宫初名沪西工人俱乐部。

  目前,西宫正在重新规划改造,身处其中的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仍在正常开放。沿着宁静的人工湖步行至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展馆门口的刘华烈士塑像颇为醒目。看到记者注意到塑像,陶振云向记者介绍,刘华是上海早期著名工人领袖,曾参加筹建沪西工友俱乐部。据资料,刘华历任沪西工友俱乐部秘书、主任,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主任、上海总工会代理委员长、副委员长等职,参与领导沪西工人“二月罢工”和“五卅运动”斗争。1925年12月被反动军阀秘密杀害。刘华烈士纪念塑像于1992年3月在西宫内落成。

  谈起沪西工人运动的历史,陶振云打开话匣子。在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里,有一面烈士墙,以文字、图片展示了英雄的沪西儿女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陶振云一一向记者介绍着参与沪西工友俱乐部筹建、为工人讲课的工运先辈。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一个特别的细节。年届五十的陶振云并非一位专职的讲解员,他曾在西宫文艺部工作多年,擅长演唱,做讲解员可以说是个“意外”。2005年,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开馆,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华校生为场馆的筹建、布展倾注了大量时间与情感。开馆后,华校生经常亲自上阵为参观者讲解工运故事。随着场馆参观人群的增多,2015年,陶振云开始兼职参与讲解工作。

  “说实话,起初也并不是那么专业和投入。因为讲解需要不断查资料,随着时间的积累,渐渐真正感悟到这些烈士的伟大。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牺牲时都很年轻,其中亦有不少人家境优渥、不愁衣食。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回到近100年前,是不是每个人都敢于像他们一样献身于革命理想。”不断积累和沉淀的情感,也让陶振云更想讲好这段故事、唤起观众的共鸣。2015年至今的5年时间里,他通过摸索不断精进自己的讲解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设计了多种讲解方案。面对学生群体,他先从纱厂小童工的艰苦生活说起;面对上了年纪的观众,他会带领大家唱一段红歌……

  烈士墙边摆放着些许松枝,是陶振云自己寻觅来摆放的,在每年的烈士纪念日、清明节等,他用自己朴实的方式纪念这些先烈。随着西宫的改建,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也将搬迁。陶振云指着湖对岸的一片空地向记者描述着场馆未来的位置和规划,这份工作让他感到很自豪。

  从半日学校到工友俱乐部党组织深入产业工人群体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集中地。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近80万工人中有20余万是纺织工人,而全市58家纺织工厂中又有近20家设在沪西小沙渡一代。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经济上的榨取、肉体上的摧残、精神上的折磨早已引发公愤。

  1920年秋,李启汉受党组织委托来到沪西,在小沙渡地区开展组织工人的活动。李启汉在槟榔路锦绣里一座日式二层楼房内开设学校。根据工人们做工的时间,分早晚两班上课,故称“半日学校”。这就是我党历史上最早开办的一所工人学校,也是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前身。

  工人半日学校虽然经历多次打压、被迫停学,但是学校向工人阶级传播的火种却逐步燎原。1924年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1924年9月1日,沪西工友俱乐部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上,大家拟订了《沪西工友俱乐部章程草案》,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互相扶助,共谋幸福”,采取了学习文化、举办演讲、组织游艺、教唱歌曲等多种形式吸引工人,开展活动。俱乐部共设8个部,当时要求参加俱乐部的成员要有两人介绍,为避免敌人破坏,会员不对外公开身份。凡是愿意听课的工人都可免费入学。邓中夏、李立三、刘华、恽代英、瞿秋白、杨开慧、蔡和森等党员都曾登上俱乐部的讲台。工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慕名而来,有时教室内坐不下,就到门前的空地上开课。有学者认为,这说明沪西工友俱乐部的组织工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俱乐部的宣传工作做得好,因此请求加入俱乐部的人一天天增多,至1924年底,俱乐部成立后仅3个月,会员从二三十个发展到七八十个,在这些会员中建立了党团组织。同时在这些先进工人周围,又以结拜兄弟等方式团结了更多的工人群众,在沪西日商和华商19个纱厂中建立了俱乐部所属的秘密组织,总人数将近千人。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影响,引起日本资本家的注意。监工和工头警告工人不许去俱乐部,还有人到俱乐部捣乱。但他们的威胁并未奏效。工人对俱乐部的热忱没有因此降低,反而逐渐增加。从沪西工友俱乐部走出的顾正红、陶静轩、孔燕南、郭尘侠、李振西、王有福等后来都成为上海工人运动的中坚分子。

  1925年初,沪西工友俱乐部迁至苏州河北岸的谭子湾三德里。5月24日,沪西工友俱乐部主任孙良惠主持召开上海各界近万人参加顾正红烈士追悼大会。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5月31日上海总工会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改名为上海总工会第四办事处,刘华任主任,领导沪西工人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谭子湾成了上海工人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场所。

  延伸阅读

  上海的工人俱乐部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工人阶级成了上海的主人。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沪西区工人俱乐部成立(后改名为静安区工人俱乐部),比之后为上海人熟知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出现要早10年。随着工人阶级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迅速崛起,一大批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遍地开花。

  1950年9月30日,坐落在西藏南路的东方饭店挂牌成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陈毅市长在开幕式上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文化宫题写了“面向生产,学习文化”的题词,当天下午,陈毅还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送来了一块匾额,题字是“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几年内,上海又在工厂密集的杨浦区和普陀区先后建立了沪东工人文化宫和沪西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和西宫。之后的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各个区县,包括很多行业和大厂也都成立了工人俱乐部。这些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热闹非凡,外国和外省市的嘉宾、工人代表团来沪,必要到访。在这些场所,还经常举办各种技术展览会,有一些大型工厂的工会还会开着大卡车把工人送到文化宫,展览会上经常是人山人海。各类文艺名家经常去各个文化宫和俱乐部演出、传授技艺,由此也培养了一批工人中的文艺骨干。

  如今,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已经愈发多元,在社区有丰富的文化体育设施,在全市范围内有大型文体场馆,互联网的普及更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即便如此,那些年工人俱乐部、工人文化宫的热闹景象,还是给许多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