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81年前,茅丽瑛牺牲于南京东路慈安里大楼内
发布时间:2020-10-21

  2020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无数仁人志士为抗战奋不顾身,或流血在战争前线,或献身于大后方。在上海的“孤岛”时期,曾有一位“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的女性,不懈地以义卖筹得的款项、募集的物资支援前方打仗的新四军等抗日部队。最终,她也正如自己所明志的那样,无所畏惧地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终年29岁。她就是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的首任主席茅丽瑛。

  斗转星移,时空变换。如今,在茅丽瑛的遇难之地,她的事迹仍被这栋楼里的原住居民代代相传;在茅丽瑛少年读书、成年教书的母校,即便校址、校名几经改变,学生们仍熟悉这位烈士师姐的点滴故事;而在茅丽瑛的长眠之地,她的守护者在第七个烈士纪念日的当天以一部时长90分钟的原创话剧,来致敬这位卓越女性虽死犹生的辉煌人生。

  英雄固然长眠,其事迹值得一次次传诵,及至未来。

  历史回眸

  “职妇”主席茅丽瑛

  茅丽瑛是谁?

  80后90后或许对她的名字极为陌生。若向70后提起一部讲述她事迹、上映于1981年的电影《七月流火》时,对方或许会说,“小时候看过,有点印象”。但茅丽瑛究竟是谁,仍然是模糊的。

  1938年的中国,各地战火纷飞,上海因其特殊的政治环境,成为众多救亡团体的主阵地。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为了解放传统思想对女性的束缚,呼召以巾帼之姿投身抗日洪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身为中国职业妇女会的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诞生了。

  作为首任主席,茅丽瑛的爽朗、洒脱、乐观与平和,带给了会员们不一样的清新之风。“OK!”是她常爱讲的一句口头禅,渐渐地,大家都亲切地唤她为“OK主席”。这位“OK主席”似乎总有满满的能量,近乎全能型:在“缝纫组”里,她会与大伙一起精心设计童装,且很擅长此道;在“歌咏班”里,她爱与姐妹们放歌一曲,嗓音柔美而动听;登上讲台,她又能侃侃而谈,让人听罢倍受鼓舞;对了,她每日的半天还会在自己母校启秀女中教授初二年级的英语课。

  虽然国共联手抗日,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却没能得到政府的持续补给,以致军备与生活物资都极其匮乏。加之1939年的上海,本地难民越来越多,“职妇”的整体行动,转向了援助新四军和救济难民。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战争年代,妇女所展现的智慧与胆识尤为令人钦佩。“职妇”募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她们先以“职妇剧团”的名义,演出《女子公寓》,后又参演上海四团体的《阿Q正传》,社会影响很大。会员将募得的款项,购买食物与日用品等,前往难民收容所进行慰问。而组织的“慈善义卖会”,更是轰动了全上海,在通过广播广而告之以后,无论是商家还是市民都积极行动,诸如中国国货公司等五十余家厂商捐献了大量食品、药品、玩具;有的妇女将首饰、钱款奉献出来;各界人士认购义卖券2000多元。其中大部分的款项,“职妇”都暗暗地支援了正在前线保家卫国的新四军。

  在任何行动面前,茅丽瑛从来都是站在第一线的,因此受到了汪伪特务的屡屡威胁,但她始终无所畏惧,即使生命即将走向终点,都以“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明志。1939年12月12日,“职妇”在位于南京路上的福利大楼(今慈安里大楼)举办音乐义卖会,先行离开的茅丽瑛不幸被特务枪杀,三日后逝世。

  遇难地——南京东路慈安里大楼

  原住居民传诵烈士故事

  每当走过位于南京东路120号慈安里大楼,细心的游客都会驻足观看一块铭牌:“茅丽瑛烈士遇害处,烈士为支援新四军抗日斗争,展开义卖、义演,募集寒衣,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二日遭敌特暗杀在此遇害。”短短几行字,令人肃然起敬。

  慈安里大楼当年是南京路上的一栋商用楼。现如今,除了一楼仍保留作为旺铺之用外,其二层至五层已作私宅。

  据记载,茅丽瑛担任主席的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就位于慈安里大楼内的二楼(另一说是三楼)。1939年12月12日晚,“职妇”举办音乐义卖会,先行离开的茅丽瑛步下楼梯时被汪伪特务枪杀。

  寻访中,记者偶遇了一位刘姓老先生。当被告知是想了解茅丽瑛的具体遇难位置时,他欣然带着记者进入了大楼内部。刘老先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位原住居民。对于慈安里大楼的历史,对于茅丽瑛烈士的故事,他从小就从自己的父亲那里听到了不少。“以前慈安里大楼一楼大多是商店、银行、钱庄等等。这里原来还有电梯呢,不过现在已经变杂物间了。”

  正值黄昏,走到楼道里即闻到菜香四溢,居民洗刷碗筷的声音清脆入耳。“这里很多房间都比较小,十平方米左右,所以煤卫是公用的。”刘老先生说,现在像他这样的原住居民已不多了,房间大多出租给了来沪打工的外省市人。

  “那么您知道茅丽瑛具体是在哪里遇刺的吗?”记者问。

  “就是这里,当年我爸爸告诉我,就在一楼楼梯口的转角处。”刘老先生指了指那块区域。

  有关茅丽瑛在这栋大楼里更多的信息,例如当年“职妇”具体所在位置等,已不得而知。沧海桑田,回望当年,历经百年的慈安里大楼早已物是人非,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将烈士的故事口口相传。刘老先生告诉记者,正如父辈告诉他一样,他也把茅丽瑛的故事讲给了自己的孩子与孙辈。

  母校——思南路向明初级中学

  英烈教育已融于教学日常

  茅丽瑛有着极其坎坷的童年。小小年纪,就已经历了家贫、父死、兄夭、逃难、妹离等一系列的打击。在当年,生于这样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几乎是没有任何盼头的,是一所学校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这所学校就是创办于1905年的上海启秀女子学校。茅丽瑛随母亲自家乡逃难来上海后,幸运地在“启秀”度过了她完整的学生时代。

  事实上,“启秀”不仅仅培养了茅丽瑛,与她同一时期,从“启秀”里涌现了一批爱国女战士。像在文学上颇有造诣的地下党员关露,她曾担任过启秀女中高中部的国文教师;还有从“启秀”一毕业就加入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一名文艺战士的王海纹,牺牲时年仅17岁。

  启秀女校最初坐落在闸北东宝兴路,在1937年10月遭日机轰炸后,迁至当时的霞飞路、马斯南路,学校的建制也从初期的完中转为女子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女校又转型为男女兼收的第十二中学。

  将纪念英烈、传承精神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1989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那年,适逢茅丽瑛逝世50周年,上海各界隆重集会,并在南京东路上的福利大楼旧址前勒石纪念。与此同时,第十二中学的老校长胡德芸邀请一众“启秀”的老校友集聚大礼堂,为“今日,我们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建言献策。在诸多中肯的建议中,大家一致的共识是:建一座茅丽瑛的纪念像。这样,只要来到学校的人,就能看到、便能知道,从这里曾走出过一位烈士。又十年后,学校主导了一本经全方位挖掘和研究整理、完整介绍茅丽瑛生平事迹,以传记文学方式写作的《茅丽瑛》读本,这为后世了解茅丽瑛及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提供了最翔实的资料。

  2020年,学校建校整115年。就在数月前,正式并入了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即便校址、校名几经更改,但读一本读物《茅丽瑛》、写一篇读后感、观一部电影《七月流火》、参与一次英烈祭扫与一场“纪念茅丽瑛逝世”的主题班会,这是每一位“启秀”人的共有记忆,对于这位烈士师姐他们更有着独一份的熟悉与骄傲。

  值得期待的还有明年,校方向记者透露,为迎接建党百年,一部有关茅丽瑛的视频作品正在计划筹拍。

  长眠地——龙华烈士陵园

  职工排话剧纪念茅丽瑛

  2020年9月30日是我国第七个烈士纪念日。与龙华烈士陵园紧邻的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里,一台以介绍茅丽瑛生平事迹的原创话剧《流火》上演。当日一共演出了两场,而通过直播收看的数据达到了483.7万人次。丛雪娇,龙华烈士纪念馆社教部主任,是此次茅丽瑛的扮演者。她说,当年茅丽瑛的“职妇”剧团颇为有名,所以在抗战胜利75周年之际以一部话剧来讲述这位为上海抗日救亡斗争做出牺牲的“龙华”英雄,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前有著名剧作家于伶创作的剧本《七月流火》以及上映于1981年的同名电影珠玉在前,但这次的话剧《流火》完全是由新时代的80后90后用自己的理解与艺术表现力来呈现的。除了导演、编剧、道具师等颇为专业的工种借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资源之外,全部演员都由陵园的工作人员担当。一个月里,这群门外汉演员背台词、学表演、练走位,在专业的舞台上完成了时长90分钟的话剧。贯穿全剧的一首清新悠扬的同名主题曲,也是由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作词、剧中参演演员创作完成的。

  来陵园工作至今,茅丽瑛位于第4墓区一排左起第4个的墓地,丛雪娇不知已踏足过了几次;对于在茅丽瑛展区要讲解的故事内容,每一张照片、展品的出处,她也早已烂熟于心。但当真正去演一次茅丽瑛,把自己视作她时,这种感悟与体会对于丛雪娇来说,是从未有过的。

  “以前对于烈士总有一种很简单的想法,觉得他们生来就是来当烈士的。所以他们可以做到对信仰、对人民忠贞不渝。但这次去表演的时候,我就觉得不一样了。谁生来是来当烈士的呀,怎么会没有儿女情长呢?”剧中,特别有一段茅丽瑛为参加救亡长征团与母亲诀别的戏,当丛雪娇真挚地感受到茅丽瑛的内心一边是家,一边是国,必须为国舍弃家的痛苦与矛盾时,眼泪潸然而下,情不自禁。

  “我,愿成为一颗炽热的流火,撕破这浓浓的黑夜,冲撞出大地森林里的熊熊烈火!”这是丛雪娇全剧中最喜欢的一句台词,“它很好地诠释了茅丽瑛的品格,虽千万人吾往矣。”

  记者手记!

  在新中国做新女性

  距今,茅丽瑛已逝世81年。在她身后的81年中,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曾任“职妇”主席所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已从理想照进了现实。

  茅丽瑛曾说,“结婚不是职业妇女的最后归宿,结婚后的妇女不应放弃职业。为解决职业妇女带孩子的问题,要多办托儿所,妇女应该站在改进社会的最前线。”

  今天,中国女性的就业率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在各行各业中,职业女性书写了不平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们还真正站在了“改进社会的最前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女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科技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保护生命、拯救生命的壮丽诗篇。我们要为她们点赞。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紧要的时刻,正是成千上万这样的中国女性,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用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我们要有热的血、冷的头脑、积极的精神、战斗的意志。我们要随时随地地反省,不断地努力克服弱点。那么在未来的新中国里,才配得上称作新的女性。”

  在新中国里做新女性,我们正活出了茅丽瑛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