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在真如国际电台旧址 聆听红色通信故事
发布时间:2021-08-17

  72年前,一条“上海解放了”的简便公电“XA”讯号,从真如国际电台发出传向世界各地。今年的上海解放纪念日,位于普陀区真大路6号的真如国际电台旧址作为上海市的红色革命旧址之一正式揭牌,走进更多公众的视野。本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这处红色旧址,采访了整理挖掘史料的上海电信移动互联网部(以下简称移互部)团队,纪念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

  真如一隅

  藏身繁华的电台旧址

  真如国际电台旧址位于真大路6号,这里如今是上海电信真如园区所在地。

  沿着桃浦西路步行至真大路1号桥,桥那头的园区大门口,真如国际电台旧址的纪念牌就挂在园区门口显眼的位置:“1949年5月27日,真如国际电台在中共党员与工作人员等守护下,回到人民手中,并向全世界发出上海解放的电讯。”寥寥数语,勾勒出72年前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园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深藏在园区内的电台旧址。步入园区,茂密参天的大树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感是最直观的印象。入口处一幢高大的建筑是上海电信真如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上海电信目前最新最大的IDC数据中心。

  在园区深处,隐藏着三幢上世纪30年代落成的电台群楼,正是真如国际电台旧址,目前是上海电信移互部移动网络四片区的办公场所。真如国际电台旧址几乎以原貌得以保留——主楼一角有当年留下的奠基纪念字样,保存至今的无线电发射铁塔、战时的碉堡,无不透露着烽火岁月留下的印记。

  真如国际电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据史料,自鸦片战争后,从1871年起我国的国际通信主权长期被外国电报公司(局)侵占,直到1930年,真如国际电台竣工,中国人终于自行建立起自己的国际电台。真如台是第一次中美通话的电台,此后伴随中法、中德、中英、中日等国际无线电报电路的陆续开通,更是成为“远东最大国际电台”,标志着我国国际无线通信事业的开端。

  期间,它经历了“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等多场战争洗礼,曾多次遭到侵华日军的轰炸与破坏。但它也被称作是“飞机炸不毁”的电台,在最艰难的时刻,即便四处游击也维持着国际通信。

  激荡历史

  轰轰烈烈的护台斗争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在这里用简便公电率先向世界各地发出了上海解放的消息。这背后离不开中共党员薛耘等人的艰苦斗争——

  1948年秋,党组织找了薛耘(中共党员),要他到距离电台3-4里路的旺巷村去筹办山海工学团旺巷分校,以便通过农村的关系,渗入电台,摸清情况,组织力量,采取措施,保护电台,迎接解放。薛耘通过给学员讲授广大工农大众之所以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道理,并常到学员家中谈心等形式,与学员们建立彼此深厚的感情。1949年初,这所简陋的小学吸收了12名共产党员,分2个党小组。一组是农村的党小组,一组是电台的党小组。这就与难以接近的国际电台发报台建立了联系。

  两个党小组不断地紧张工作,积极准备黎明前的战斗。农村的党小组同志和农民一起摸清了周围十多里内敌人碉堡群的位置;电台的党小组绘制了无线电发射铁塔、天线、机房、仓库的方位图。

  四月底,解放战争的烈火已经迫近上海市郊区,但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却是一场更艰苦的斗争。国民党军队从南翔后撤,放火焚烧大场、真如一带农村的民房。党组织通过电台的职员汪永年,调来了三十辆敌警备司令部大卡车,把物资一车一车地安全地运送到市区,分散到苏州路、泥城桥、河滨大楼等几个地方,然后把清册、钥匙都隐藏了起来。

  另一部分党员则提出了“人在电台在”的战斗口号,与电台群众一起,日夜战斗在机房周围,扑灭火势。发报台终于没有受到丝毫损失,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沉浸在欢庆解放的歌声之中,电台和农村的党小组同志,与电台工人、农民共同组织起来的人民自卫队,仍日夜守护着电台。真如电台终于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而且向全世界发出了上海解放的电讯。

  员工讲述

  将史料像珍珠般串起来

  记者了解到,在真如国际电台旧址挂牌前夕,上海电信组织党员职工对电台留存的史料进行了一次回顾与梳理。上海电信移互部党群办副主任陆翼告诉记者,真如国际电台旧址位于上海电信真如园区内,这次挂牌仪式不仅有着历史意义,对于电信职工来说更有着情感上的意义。

  解放后,邮电部为加强对通信事业的领导,对原有邮电机构进行整顿改组。为统一上海的报话通信事权,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人员和机线设备潜力,自1951年9月1日起,正式将上海电信局与国际电台合并,成立“邮电部上海电信局”,全面经营上海的国际、国内报话业务。至此,国际电台作为一个组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红色基因也在电信事业的发展壮大中传承。

  今年5月,上海电信移互部专门组织了20多人的党员突击队对真如电台史料进行查找整理、在真如园区设计了电台的历史展示区域,“史料查找整理的难度在于怎么让珍珠一样散落在各处的史料串起来,形成真如电台百年历史的脉络。”突击队长、办公室主任刘敦说,“真如电台最初是如何建起来的,后来是怎样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电台,在淞沪抗战时期是怎样被破坏的,经历护台斗争回到人民的怀抱后是如何发展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整理了解的。”史料整理小组成员分头前往电信博物馆、移互部档案室查资料,联系在真如园区工作过的老同志,散落的历史被一一挖掘。“我们要求每段重要史实必须要两个以上不同信源证实才能采纳使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挖掘到许多口述的故事,比如我们有个老员工的母亲当年就在真如电台工作,也有很多老员工拿出了珍藏的老物件。”

  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利用业余时间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提炼,最终制成了六块浓缩真如国际电台历史的展板,并形成了一套讲解词。展板背景图是由移互部员工陈嘉炜精心手绘完成的。

  旧址新生

  一流数据中心拔地而起

  真如国际电台从它的成立之日起,就成为我国国际通信的重要枢纽,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出入口局,新中国成立后,真如电台开通“浦江之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真如电台旧址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去年,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云数据中心园区在此落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旧址挂牌当天,园区里举行了一场小型展览,获得了很好反响。现场,除了员工们自己整理制作的六块历史展板,还找寻到了不少实物展品。其中有解放前真如电台使用的挂钟、温度计、电子管等,这些展品有的是从电信博物馆借出来的,有的是在公司内部找到的。

  采访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部分来自电信博物馆的展品已经巡展结束归还博物馆,但仍有不少颇具历史意义的老物件引人驻足。其中,两张巨大的“国际电报简明基价表”、“国际电台现有直达电路图”资料图悬挂在展厅大门处显得尤为瞩目。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两张图是“四片区”工作人员们自己的“抢救”收藏的。

  移互部移动网络四片区主任孙凯介绍说:“四片区于2017年8月正式入驻真如园区办公,现在的办公室就是解放前真如电台的办公场所。在之前装修老楼的时候,我们就有意识地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保留了下来。”这是两张1951年的“国际电报简明基价表”和“国际电台现有直达电路图”,详细记录了当时国际电报的价格和电报可以抵达的区域。记者看到有寻常电和书信电两种计价方式,结算单位是金法郎,每金法郎折合人民币10500元,可见发电报在当时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

  记者了解到,由于园区作为数据中心工作的特殊性,这处红色印迹尚未面向市民开放参观,目前作为上海电信职工的红色教育基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园区保留着两个解放前留存下来的碉堡,其中之一成为职工红色旧址参观“打卡”的重要地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碉堡所在位置不属于办公场地,但大家还是自发地对其周边环境进行着维护。他们专门运来细碎石子,铺成一条通往碉堡处的小路。对于这份工作,他们很自豪:这里的水塔、天线、石碑、机房等一处处设施,都见证了民族的解放与崛起。

  链接

  真如国际电台的故事

  据上海普陀档案,1929年8月,电台在杨家桥以北、桃浦河东侧(现真大路1号桥)一带征地13.3万公顷,开工建设。1930年11月竣工。

  1931年2月,改名国际电台,简称“CGRA”。两年后,开启电路13条,包括欧亚美三洲12个国家和地区。电台直达电路数一度达世界第四位,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发报台。“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淞沪战争,真如国际电台均是侵华日军轰炸与破坏的重点目标。

  解放后,国际电台仍然是中国和欧美等国家通信的枢纽。1951年,国际电台并入上海电信局,对外简称仍为“CGRA”。真如发信台亦有很大发展,如发讯机功率,解放初最大为15千瓦,后又自制了50千瓦单边带发讯机,还研制了22路移频激励器等通讯设备。通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极大提高了设备完好率与电路畅通率。主要承担国内外的长途电话、电报、传真、广播,以及气象、航海、石油、渔业等专业通讯。1990年拥有发讯机59部,天线64副,开启电路35条。该台在完成历次国际会议、国家领导人出访、卫星发射等重大通信任务中多次立功受奖。

  2020年,真如三期数据中心拔地而起,以国际一流的TireⅣV标准设计建造,成为目前上海电信最大最高规格的数据中心。真如三期引入智能监控管理、远程AR、五级安防、色彩管理、联合吊挂、结构降板等诸多先进的技术理念,成为上海电信未来数年的建设标杆。

 来源:劳动报  作者: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