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印记寻访 >> 正文
70多年前,这里是上海工人运动的一处堡垒——劳动报记者走访“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1-08-30

  七十多年前,这里是培养教育工人的学校,是锤炼共产党人的熔炉,是组织工人运动的堡垒。七十多年前,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纱厂的工人们在这里凝聚力量,在艰难的形势中开展的工人运动,为工人兄弟姐妹们振臂高呼,发出属于工人阶级的声声呐喊。

  七十年多后,这里成为党史教育的课堂,人们再聚于此,探寻革命先辈、工运先驱的历史往事。——这里,就是“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

  三十七民众夜校

  是我党培养教育工人的学校

  “叮铃——叮铃——”今年年初,位于苏州河畔的“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旧址纪念馆”,正式摇铃复课。纪念馆坐落于万航渡路2036号,馆内面积约120平方米,从史料文献准备到选址装修,前后历经了两年的筹备。

  时光穿梭回到70多年前。民校,即“民众夜校”。抗战胜利后,中共上海市委指示迅速打入教育界,以办民校为主要形式,积极扩展农村阵地。于是,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就成为当时众多的夜校之一,培养、发展了多名共产党员,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工厂里发动工人运动,组织动员工人们参加上海解放前夕的“护厂运动”。

  上海解放前,郊区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周家桥所在的地区是新泾区。1946年7月,时任中共沪西区委新泾分区委副书记兼组织委员俞树芳,借用大金更小学创办起了“三十七民众夜校”,先后开办了两个班级。至1947年7月,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三十七民校曾先后搬移到龚家宅、刘家宅、薛家厍等地,随后又建立了虞墩、大金更、周家桥、诸翟等分校。来自新丰第一织布厂、中纺五厂等一些青年工人、附近农村的青年农民、失学者报名参加分校学习。

  “原本,这里的夜校和工运活动,并不为大家所熟知,我也是在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原新丰第一织布厂支部书记万忆琴,才开始挖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副会长陈晓光介绍道。

  1945年,新四军战士万忆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辗转来到上海,进入新丰第一织布厂,但还是没有找到党组织。1946年2月,万忆琴听了俞树芳等老师教授的第一堂课,马上认准,这里就是她寻寻觅觅、朝思暮想要找的组织和“家”。

  在万忆琴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我一推开门,觉得里面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驱散了身边的寒气。我看见一间大房间里,亮着汽油灯,墙上挂着一块黑板,地上放着一些长条凳,就算课堂了。前面几排长条凳上已经坐满了人,我只能在最后一排,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了下来。只见一位穿着浅蓝色长衫、30岁左右的先生,操着纯正的北方话,站在黑板旁上课,黑板上写着:‘中国人民上班纺纱织布’等字。”而在文化课后,这位先生讲起了工人如何受到压迫、中国棉农的利益为何受到压迫、国民党政府如何屈服于西方帝国主义的压力损害国家利益、迫害人民……这些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共鸣和思考。

  陈晓光为记者介绍道,万忆琴通过夜校找到了党组织,并积极在厂里开展地下斗争活动,甚至回到厂里也办起了夜校,担负起教育工人的工作,并在夜校重新入党。后来,她在工厂里发展的新党员也都是经过夜校学习的有觉悟的工人。

  课堂里来了陌生人

  热开水打翻了一次阴谋

  随着三十七夜校名气的不断扩大,从附近工厂前来听课的工人也越来越多,但听课的学员中,混杂着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加强对夜校的保护,省吾中学的进步师生也前来帮忙,在教室外做着安全保卫工作,询问前来上课的工人,是哪家工厂、谁介绍来的,以免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一次,上课过程中,一位陌生的“女工”引起了俞树芳和其他人的警觉。当时,工人们大都是穷苦出身,鲜有能够识字、写字的,而这位“女工”却一直低着头,拿着一支小楷毛笔,在桌上的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情况不对!”正在上课的俞树芳,眼神示意负责给大家打开水的另一位同志,几次佯装为大家添加热水,路过这位神秘“女工”,发现她正在悄悄描摹下俞树芳的人像。打开水的同志灵机一动,在给这位“女工”倒热水时,故意将热水倒洒在桌上和她的身上,毁掉了画成一半的画像,也“礼貌”地将这位“女工”请了出去。

  经过事后查证,此人正准备画下俞树芳等人的画像,拿去给国民党的特务机构邀功请赏。“当时夜校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虽然夜校有合法的办学资质,但是国民党的反动势力一直在设法找到‘非法办学’的证据,对我党、我们的夜校、我们的工友们进行打击,好在及时化解了危机。”陈晓光介绍道。

  三十七民众夜校

  是组织工人运动的堡垒

  万忆琴所在的新丰第一织布厂,对工人们的压迫和剥削非常严重,但工人们却有苦不敢言。在因为没有原料、无法开工的“待工日”,拿摩温、堂倌等严厉要求所有工人站立在工位一整天,不许休息;女工进出工厂毫无尊严被搜身;向堂倌送礼送钱才能让自己不被开除……

  万忆琴根据三十七夜校的办学经验、传授的知识,通过争取在厂里也开设了夜校,不仅如此,她还利用当时“拜姐妹”的方式,结交志同道合的工人师傅,向他们宣讲革命道理,为进一步开展工人运动准备干部队伍,先后发展了十多位地下党员,成立了新丰第一织布厂党支部。当时才20岁出头的万忆琴带领着地下党员,在工厂里开始着手建立属于党领导的“红色工会”。

  当时,厂里有一个国民党当局组建的“黄色工会”,屡屡挑起事端,与我党组织的“红色工会”发生了公开的冲突。万忆琴在俞树芳书记的指示下,他们通过积极运作,争取到了国民党方面上级“黄色工会”沪西二区工会头头的认可。当资方气势汹汹,想要求得上级“黄色工会”的帮助和支持时,却吃了瘪。从此“红色工会”终于“合法”公开,在身份的掩护下积极开展工人运动。

  “红色工会”成立后,为工人撑腰、谋福利,做了两件事:一是迫使资方开除了欺压工人的总工头顾某,二是经过了20多天的斗争,迫使资方在1949年春节前发放了年终双薪。至1949年4月,新丰一厂党支部已有12位党员,在护厂、社情敌情调查、迎接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成立工人协会

  护厂运动斗智斗勇

  在1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里,主要展示了抗战胜利后,党组织为唤起民众觉悟,壮大革命力量,推翻当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受到的压迫,从而创办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历史。小小的展示馆,见证着工人运动的开展、工人们迎接解放曙光的斗争。

  1949年2月,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着手做好迎接解放军解放上海的准备。在新泾区、周家桥,通过三十七夜校这一阵地发展的党员们,此刻发挥着重要作用。万忆琴所在的新丰第一纺织厂,动员了50多位男工日夜轮流守护工厂,排摸附近国民党守军的情况,为解放军进军提供重要情报。

  金关兴是周家桥三十七民众夜校的学生,据他回忆,在上海解放前夕,新泾分区委还组织民众夜校的党员向区内的保长、义务警察分队以上人员投寄劝告、警告信;在解放上海战斗中,部分夜校党员组织侧面迂回进攻,迫使逗留在周家桥申新一厂、八厂的敌军败撤,从而保全工厂设备,确保工人安全。

  为了团结更多工人参加护厂斗争,各个工厂党组织还建了党的外围组织——上海工人协会,简称“工协”。据万忆琴回忆,当时积极发展离党员标准还有一些差距的同志发展为“工协”会员。各工厂的工会与资方、厂方谈判,停止搬迁破坏,迎接上海解放。陈晓光跟记者进一步讲述道,“当时的情况很危急,国民党当局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万忆琴靠自己的记忆背下了工厂党员、‘工协’会员的名单,在解放前夕四处辗转,躲避了多次的抓捕和暗杀。”

  解放军进入沪西以后,万忆琴回忆道,自己兴奋地欢呼:“天亮了,我们的工会终于脱下‘黄色’的外衣,恢复红色工会本来的面目了,我们将从‘地下’站出来了!”

  复课铃声响起

  多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苏州河畔,水清岸绿。记者漫步在在旧址纪念馆外,发现在马路对面,竖立着一尊雕像。一位男青年跨着自行车,挺立在苏州河畔,目光如炬,凝视远方。“他是上海解放前,最后一位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时年20岁,参加过夜校,也是唯一牺牲的人民保安队战士,就牺牲在如今这个位置,执行任务时,遭到对岸国民党残军的冷枪射击而牺牲。”陈晓光介绍道。

  如今,步入纪念馆,朴实的青砖纹路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年代感,陈列的煤油灯、收音机、打字机、珠算盘等老物件,还原了昔日夜校的场景。

  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纪念馆开馆以后,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热情欢迎。复课铃声再度响起,街道和馆方通过党课学习、情景剧还原等多种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70多年前那段地下斗争与工人运动的红色岁月。

 来源:劳动报  作者:刘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