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会信息 >> 市总新闻 >> 正文
明媚春光里最动人的那一课 巾帼劳模工匠进高校,分享她们的奋斗故事
发布时间:2024-04-04

春光明媚,樱花飘扬。

  同济大学最美樱花大道下,款款走来四位巾帼劳模工匠代表——她们是“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姚启明、大国重器“女焊将”刘霞、乘风破浪的女船长詹春珮和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她们受邀来到同济大学,参加2024年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启动仪式暨巾帼劳模工匠宣讲活动,四位“海陆空”巾帼劳模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向师生们阐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岗位上的实际含义。热血的奋斗、执着的坚守、突破的喜悦、成功后的抉择,她们的经历,不仅激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更为即将开启职场人生的莘莘学子,指明了人生方向。

  明媚春光里那最动人的一课,让我们记住她们的故事。

 

  “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姚启明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把车辆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让车手的水平发挥到极限?如何精准地模拟出赛车在赛道上每一点的速度、行驶轨迹,失控后的滑行轨迹和碰撞力?有关这些问题的掌握,在全国劳动模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姚启明的眼中,是决定我国赛道设计能否走到国际前沿的核心竞争力。

  与赛道结缘,并非偶然,姚启明的讲述中,她父亲曾因一场严重车祸险些变成植物人,那时候她就想,如果没有车祸该多好啊,等她长大了一定要为降低交通事故做点什么。于是高考时,她报了大多数女生都不会选择的道路桥梁专业,研究生时,还选择防撞墙,一个更小众的研究方向。

  彼时,姚启明并不知道,等待她的不是星辰大海,而是茫茫征途。

  在现场,姚启明与师生们分享了让“中国具备设计国际赛车场资格”的艰辛过程。

  为了了解赛车的性能和车手的驾驶行为,姚启明周末不是背着行李辗转各地去看比赛,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平时每天下班后就在单位宿舍一间10平方米的阁楼里编写程序、开发软件。姚启明说:“我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写程序只能靠自己摸索,经常不知不觉就是一个通宵。单位宿舍附近有一个消防中队,每当听到消防队员富有节律的跑步声,我就提醒自己要赶紧去睡会儿,8∶30还得去上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第一代赛道安全模拟系统问世,1/1000秒的步长震惊了国际汽联,他们特地派F1总指挥来上海核验,自此,中国正式具备了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同学们,作为高校的未来人才,你们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从一个要素逐渐延伸到整体,还需要不断地发挥创造力,持续自我革新。将创新的思维融入每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中,让奋斗成为生活的常态。”最后,姚启明更结合自身经历,勉励同济学子们开拓创新,永葆奋斗之姿。

 

  大国重器“女焊将”刘霞

 

  “七十多年里工厂培养出很多全国劳模、上海劳模,我正是在这样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氛围熏陶下,一步一步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技术骨干、电气科技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工匠,直到成为一名全国劳模。”全国劳模、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汽轮机厂焊接工程师刘霞,将自己的成就归结于“中国汽轮机的摇篮”——上海汽轮机厂多年来的技艺传承。

  时间回拨到刘霞大学毕业那年盛夏,她在车间焊接工段实习,第一次拿起焊枪,因为没有经验,为了看清工件,就不时把面罩挪开,结果电弧瞬间打着了,眼睛被强烈的弧光闪到,有近半分钟什么也看不见,领教到了焊接的“威力”。

  “第二天早晨起来,双眼刺痛睁不开,才知道是‘吃光’了。可以说我一进工厂,焊接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没有感觉到大学生在工厂的价值,加上当时汽轮机的市场也不景气,所以一度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刘霞说,“也是这个时候,我的师傅看出了我的彷徨和漫无目的,不经意间给我讲了焊接转子的由来,我才了解到,前辈们是费尽心血才研发出来的这门技术,我们要把它传承并发展下去。”

  那时起,刘霞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做一名真正的“钢铁裁缝师”,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她也凭借努力,在男性为主的行业内,闯出了一番成绩。

  “最终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首先就是要‘干’起来,在干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刘霞这样勉励师生们。

 

  乘风破浪的女船长詹春珮

 

  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詹春珮是上海海事局“海巡01”轮船长,2013年,她加入上海海事,如今,十年过去,“海巡01”轮功勋卓著,詹春珮也从见习生,成长为中国首位公务船女船长。

  “我来到‘海巡01’,起源于马航搜救。‘海巡01’轮作为中方舰队指挥船,远赴南印度洋开展海上大搜寻。任务艰巨,航程漫漫,前线急需人员增援。多次向上级表达过上船意愿的我,接到了领导打来征求意愿的电话,水到渠成,我就作为见习三副,和其他队员一起在澳大利亚珀斯港上船,加入了马航搜寻任务团队。”詹春珮的宣讲带着一些激动,也把大家的思绪拉回了十年前。

  随着詹春珮的娓娓道来,在场的师生们,仿佛也来到了船上,随着海浪一起“颠簸”。“搜救区域位于南印度洋咆哮西风带,全年风浪不断,风浪大时一天就能吐上九次、十次,但我觉得既然要吃这碗饭,这道坎迟早要迈过去。也是很奇怪,越是主动对抗我适应得越快,一个多月后,八九级的风浪里我也该吃吃、该睡睡。”

  “时至今日,十年过去,我也从见习生、三副、二副、大副,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从一名一晃就晕船的‘菜鸟’,成长为一名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这种成长,与‘海巡01’这个团队不断淬火、历练、成就自我是分不开的。”詹春珮告诉大家。

  宣讲最后,詹春珮也用一句话与学生们共勉:“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宋寅

 

  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来到台上,这位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长的飒爽英姿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目光。她告诉在场的师生,海上搜救是一项高危险系数的工作,参与救援所得到的成就感与力量,也是她坚持下去的理由:“救助飞行没有男女差别,只有行与不行。”

  宋寅现场分享了她当上机长后,学到的重要一课。

  “我还在实习机长的阶段做过一个任务,那天给我当副驾驶的,是我的教员。在巡航阶段,看到海面泛着那种白头浪,所以一路上我都集中精力在分析险情和盘算救助措施上。因为还没到救助点嘛,我的副驾驶和后舱就开始闲聊起了家常。返航落地后,教员问我知不知道他刚和救生员拉家常的原因。他告诉我,救生员说了好几次从没见过那么大的浪,闲聊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

  “很简单的一番话,但每一个字我都记到现在。作为机长,专注任务本身是对的,但关注整个机组,从各个方面去做资源管理无疑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这些是我们平时十几门课程和纯技术训练里所学不到的。”

  也曾有人问她:“作为女性,是否应该从事这个行业?”如今,宋寅也有了答案,并将这份体会与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分享:“飞行救助对我来说,是一份职业。一份可以为之坚持、为之坚守的职业。从始至终,女性身份既不是障碍,更不是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