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运理论 >> 调查报告 >> 正文
上海市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群体调查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06-07-12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和卫生系统(简称教科文卫)在上海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6年的38%上升至2000年的50.3%。教育、科技、卫生和文广系统作为科教兴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上海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大大提升了本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城市的文明水平,增强了综合竞争力。
  教科文卫系统现有职工46.1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8.8%。这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职工队伍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上海地区的“两院”院士90%集中在该系统,“九五”期间本市获得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也大多出自教科文卫系统。教科文卫系统职工是新时期上海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维护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弘扬者,是一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职工群体。近几年来本市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群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生存状况如何?有哪些利益需求?有何倾向性特征?如何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次调查给予我们不少启示。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市总工会关于上海职工群体调查二十个分课题之一,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选用了分层定额随机抽样法。教科文卫系统职工既有同质性强,又有行业异质的特点,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我们分别在各系统抽取一定数额调查对象组成四个子样本,然后合成总样本。这次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96.33%。召开不同类型调查座谈会5次,对15名对象进行了个案访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作为典型调查单位。对以上途径和方法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这次被调查或被访对象所在单位99.3%是全民事业单位,其中教育系统占56.9%,科技、医务系统各占17.3%,文广系统占13.5%。男性被访者占49.8%,女性被访者占50.2%。45至60岁的中老年职工占50%,35至45岁的中青年职工占25%,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和60岁以上的老年职工分别占15%和10%。专业技术人员占66.9%,管理干部占28.7%,工人占4.5%。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35.5 %,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35.2%。
  二、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生存状况
  1、职工经济收入在总体提高的基础上拉开差距

  近几年,上海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给教科文卫系统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而使行业和职工个体的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高校、科研所、医院、文化新闻单位通过撤并重组,招生、就诊规模的扩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途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内涵和功能得到拓展,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与之相适应,教科文卫系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加大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分配和激励等方面制度,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去年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以教育系统为例,八十年代中期教职工年平均收入处于九个行业的倒数第一位。到了去年,已进入国民经济16个行业国有单位的前列。据本次问卷调查显示,2002年3月份职工工资收入2001—3000元的占37.7%;1301—2000元的占36%;3001—5000元的占15.9%;1300元以下或5000元以上分别占6.2%和2.7%。平均月收入2459.20元。最低收入者也与2000年上海职工平均月收入1286元基本持平。问卷调查还显示,职工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成正比变化,即学历学位越高,职称职务越高,知识工作水平和工资收入也越高。
  2、职工队伍基本稳定、合理流动、结构优化
  教科文卫系统是人才资源高地,集聚了一大批学术、技术精英和优秀人才。从总体情况看,教科文卫系统近几年来是人才流进的多,流出的少。职业内流动多,职业外流动少。职业流动方向以向上流动为主,显示了一定的活力。
  科技、教育、卫生等系统职工队伍目前比较稳定。调查表明,有79.3%的职工五年内没有调动过工作。科教文卫系统职工队伍,尤其是专业技术骨干队伍保持相对稳定,符合本群体的职业特点,有利于科教文卫事业持续稳定的发展。目前队伍相对稳定的原因:一是教科文卫系统各行各业人才相对紧缺,劳动力文化科学技术含量高,知识更新快,业务能力要求严,人才主要靠自身的发展来满足需求。二是城市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对教育、科技、卫生以及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职工总量不增反减。三是教育、科技、医务和文化工作者,大多属传统型的知识分子,比较看重社会地位和职业稳定性,不太愿意也不太习惯主动“跳槽”。
  教科文卫系统职工队伍在基本稳定的同时,人才的合理流动日趋频繁,结构更趋优化。第一,通过引进补充、培养提高、职务晋升等途径,逐步改善了职工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和职务层次,优化了职工队伍。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高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已达45.28%,其中教授占13.5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49.65%,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占70.57%。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比例分别达97.3%、96.7%、91.1%。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34.4%,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43.9%。第二,高校在结构性优化、调整和合并过程中,人才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健康合理的人才流动加强了学科建设,提升了知识、人才的价值。第三,各单位还抓住人才引进政策放宽、留学生回国创业热等机遇,加强了从国内外,尤其是海外留学生中引进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专家和学者的工作。例如上海交通大学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引进了110名在海外攻读完硕博学位的人员,其中博士学位的有96人,这部分引进的学者大多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出了突出作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今年120个研究组组长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其中40多位来自海外。
  3、职工工作和精神压力明显加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形成,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各行各业的职工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来自各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力,相比之下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职工感受到的压力要比其他劳动者更大更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教科文卫职工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面临学习的压力。近年来面对各种职业、各种岗位以及各种专业技术职称“门槛”越来越高,最低学历线不断“上涨”,知识的快速更新,大批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大部分职工普遍产生学习进修的紧迫感,提高自己的学历,争取足够的资本,以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接受本次调查的职工中,参加过技术培训、业务进修的占56.1%,其中到国外留学(进修)过的占到12.3%。二是面临工作的压力。高校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科研任务不断加重,医院诊疗人数激增,工作量大大增加。2001年本市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达32万人,比“八五”期间翻了一番,高校师生比也从1995年的1:7提高到2001年的1:12。同时,各单位实行按绩取酬政策,工作压力自然产生。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科研所是等靠国家计划下拨科研项目;而改革后科教人员需主动出击,找课题,谈项目,争经费,竞争中他们切实感受到“找米下锅”的艰辛和加班加点的劳累。不少中学教师要面对学校和社会的高期望值,还要承担各种升学率的压力。三是承受职业风险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这方面医务人员尤为突出。随着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医护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大责任,再好的医生也难以保证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永远不会出医疗事故。一旦发生医患矛盾,社会对医务人员指责过多,在当前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护士工作强度日益加大,但对其健康保护却缺乏必要措施。比如一次性注射用品按规定要及时销毁,这项工作要靠护士手工操作完成,稍有不慎就会被针头扎破手指,严重的还可能感染疾病。在教育、科研领域,由于知识更新快,教材淘汰快,教科人员倍感压力大。四是面对岗位职称竞争的压力。教科文卫系统大部分单位已实行聘用合同制或岗位聘任制,国家干部身份变成单位职工,传统的“铁饭碗”受到了挑战。不少职工担心因学识水平、工作能力、人际关系、健康、年龄等原因而落聘,在家人、同事、老同学面前丢失面子。这次调查中,当问及“是否担心由于人才竞争而下岗或转岗”,回答“经常担忧”和“偶尔担心”者分别占14.6%和41.1%,“从来没此想法”者占39.7%。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有21.3%的职工经常担心这个问题(比35岁以上中老年职工高出8.6个百分点),50.8%的人偶尔担心该问题(比中老年职工高出12.6个百分点)。总之,担心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而无法承受的要占到调查人员的61.5%,在个别单位甚至已经发生了职工因承受不了精神压力而自杀的悲剧。

  4、相当一部分职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健康问题是被访者关心的五大问题之一。现代健康理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从抽样调查情况看,被访对象自我评价健康状况良好的将近二分之一。科教文卫系统的中青年骨干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工作、研究、家庭三头都要兼顾,有的“双肩挑”,承担一定行政管理工作,有的在工作之余还要挤出时间考研读学位。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战,备课、做课题、写论文。如医院中不少医生每周实际工作量超过五天,即便在家休息也是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的工作、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心理不堪重负,必然影响到心理健康。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一群体已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许多知识分子长期超负荷工作,透支健康,身心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职工有了病往往因为工作忙,顾不上去医院治疗,一旦支撑不住往往已是大病铸成,回天乏术了。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问题前些年已引起警觉,但这种状况至今并未得到彻底改善。
  三、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的倾向特征剖析
  科教文卫系统职工文化程度高,中共党员比例高,思想比较活跃,眼光比较敏锐。作为一代新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关心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前途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关心自身的事业和发展及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和判断,综合地反映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对改革的认同度很高
  参加座谈会的职工代表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渐浓,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能和报效祖国的良机。他们列举大量事实说明改革开放给上海、给本单位带来的巨大变化,给职工个人带来的许多机遇和益处;他们举双手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充分理解并支持多年来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职工们对本系统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单位和职工的活力、实力,达到了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三赢”。他们对上海市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三医”联动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科技创新工程”等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82.7%的人表示赞成科教文卫系统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和技术职称聘任制的改革,认为目前正在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稳步推进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对优化职工队伍、调动职工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一些职工在对这些改革表示支持的同时,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疑惑或担忧。例如虽然有42.2%被访者认为收入差距必须加大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但也有39.4%的被访者对该问题表示吃不准;还有61.6%的被访者表示经常或偶尔担心岗位问题。值得称道的是,尽管职工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支持改革的深化,表现了职工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较高的政治觉悟。
  2、崇尚诚信,主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诚信便成为社会议论的热门话题。被访者认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都崇尚诚信,要求信守契约。知识经济的基础是智力资源,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被访问的教科文卫职工对“不管处于哪个行业,都应以诚信为本”的说法持赞成态度的比例高达97.2%,有82.3%的被访者认为目前诚信危机已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最大障碍。职工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职业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教文卫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这与该系统作为社会窗口单位,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开展师德教育、科研道德教育、艺德教育和医德教育不无关系。事实上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偿家教、收受红包、剽窃科研成果、有偿新闻等现象在教科文卫系统职工中也是极少数,但就是这“极少数”损害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白衣天使”的形象。职工痛恨官场上丧失官德的干部,痛恨生意场上坑害百姓的奸商,也痛恨学术界那些剽窃科研成果,侵犯知识产权,搞假文凭,骗取职称的学术腐败现象。被访问者在分析学术腐败这种丑恶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时,35.5%的人认为这完全是因个人品质所致,70.4%的人认为与当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有关。总之,他们认为学术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寻求对策,并从源头上加以防范。

  3、民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强烈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事业单位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体现。(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校务公开、院务公开、所务公开的实施,为广大职工提供了民主参与的渠道。但从本次调查结果看,这方面工作职工并不十分认同。60.7%的被访者对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存有疑问,他们认为目前只是在理论上承认职工是主人,而事实上职工在管理者眼里仅仅是个管理对象而已,35岁以上的中老年职工持这种观点的比例更高些。座谈会上,职工们认为,近几年学校、科研院所、医院、文化新闻单位的(教)职代会基本做到了制度化、经常化,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企业职代会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落实职代会职权不够全面,缺少力度,有时有“走过场”之嫌,对事业单位推行厂务公开总比企业慢几步表示不满。从被调查对象表露的民主管理参与意识可以发现,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十分强烈,有64.0%的被访者希望对本单位重要决策有发表意见的渠道;有52.2%的人希望有一定的形式让其参与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单位领导;有49.5%的人希望参与讨论职工福利基金的使用方案;有48.1%的人希望参与制定单位的规章制度。所有这些意愿都表达了职工的主人翁态度,表达了与所在工作单位荣辱与共、利益共享的愿望。
  4、重视人才,呼唤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
  教科文卫系统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工作“母机”,也是人才最为集中的场所。人才从来未象今天这样得到重视和珍惜,但对什么样的人算作人才这样比较敏感的问题,各方面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在对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的看法上,有43.3%的被访者赞同“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高学历”,但有30.6%的人持反对意见;14.7%的被访者赞同“科研成果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但有55.4%的人表示反对;32.9%的被访问者赞同“第一线工作成效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但有34.2%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被访者虽然意见分歧较大,但他们都呼唤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在调查中有82.6%的被访问者认为现在千方百计引进的有用之才是人才,但在单位里已经干了几十年的“老人马”也是人才,不能“引进女婿赶走儿子”,这种形象的说法对我们各单位今后培养和使用人才或许有一定的启示。
  5、择业价值观差异显著,专业、薪金和福利各有所好
  对被调查者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工作的统计表明,有68.2%是毕业分配、复员转业到现单位的,21.8%是经工作调动到现单位的,而通过人才市场应聘进单位的仅占5.2%。调查还发现,进单位的方式与被访者的年龄结构有一定关系。中年及以上年龄的职工,在他们初次就业的时候,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还未经改革,劳动者自主择业机制尚未建立,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但经过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人们的择业价值观现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调查中问道,假如让被访者再作一次职业选择将会如何看待?结果反映被调查者的择业标准是多元的。总体比较看重的因素顺序是:专业对口、工资薪金、职业兴趣、发展空间、福利待遇。相对忽略的因素是:职业的权力资源不可靠,单位的技术设备和能获得的科研经费变数大。具体分析,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与35岁以上的中老年职工的择业标准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青年人把职业带给他们的发展空间同工资薪金看得同等重要,并列首位;中老年人则将专业对口看得最重要,其次才考虑工资薪金。中老年人把职业兴趣视为第三重要因素,青年人则把福利待遇与专业对口并列为第三重要因素。代际差异表明青年人的择业标准更趋实际,更加看重个人发展机会和物质因素。

  6、职工关注自身成长更关注社会问题
  从本次调查平均统计值来看,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在收入较稳定、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利益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最担忧的三件事是:一怕自己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工作需求,因而对学习培训提高尤为重视;二怕领导任人唯亲而受到不公正待遇,因而时常呼吁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怕体弱多病医药费开支难以承受,因而更加关注健康,要求加大医保力度。在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从50年一个周期已经加快到5年一个周期,从传统教育中获取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身临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知识分子当然很清楚个中利害,因此他们比其他行业的职工更迫切需要阶段性回炉学习新知识。相比较而言,青年职工比中老年职工在这方面的忧患意识更强烈,担心体弱多病、医药费开支难以承受的职工在调查中占到59.9%,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青人对该问题的忧虑程度更严重,有64.1%的人表示担忧,比中老年人高出14.3个百分点。
  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按关注程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反腐败、社会保障、岗位稳定和身体健康。职工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住房问题、学习业务进修、收入与待遇问题。教科文卫职工群体聚焦于住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人均住房面积小,或住房质量差而带来日常生活不便等问题,这些困难早在前几年已陆续得到解决。目前碰到的新问题是,在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停止后,不少职工拿出毕生积蓄加上银行贷款购置了商品房,住房得到很大改善,但还贷压力却使这部分职工喘不过气来。所以不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在座谈会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或听到职工要求本市尽快出台货币化分房方案的呼声。

  四、关于调动教科文卫系统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几点对策思考
  1、从建设政治文明的高度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
  教科文卫系统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我们党可以紧紧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理说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单位,民主应该发扬得更好,民主渠道应该更加畅通。但在本次调查中职工反映的当前主人翁地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意见,以及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工作滞后的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领导部门足够的重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教科文卫单位领导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从教科文卫单位的实际出发,各级领导应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对上和对下负责的关系,依靠专家和依靠广大职工的关系,发扬民主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二是在民主管理方面给予事业单位更多的政策支持。现行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文件大多针对企业,政策条文非常明确,而事业单位充其量只能是参照执行,这种政策上重企轻事的状况使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工作陷于被动。从本质上说,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民主管理的要求和政策方面应一视同仁。三是加紧厂务公开的地方立法。要变“人治”为“法治”,减少厂务公开工作中的人为因素。建议人大常委会制定厂务公开条例,对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各级各类单位实行厂务公开作出规定,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

  2、要进一步重视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
  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人才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国籍、所有制和户籍界限逐步被打破,教科文卫系统面临的人才竞争将更为突出。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建设对于上海、对于教科文卫系统来说尤为重要。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坚持正确导向,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在人才培养和建设中不能单一推崇文凭学历,应提倡既要重视学历,也要重视能力、学识、修养、经验等。第二,重点抓好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建立创新人才培育载体,创新服务管理工作体制,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抓紧培养紧缺专门人才与不同层面的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和科技管理专家。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研究人员的经费保障,以及对应用型学科研究人员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并以市场运作来充分调动教科文卫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向基础学科和重点学科倾斜,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必要条件。第四,规范人才引进工作。当前人才引进工作在不少方面还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单位为引进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挖“墙脚”,影响了原单位的正常工作,引发了不少矛盾。市人事部门应及早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对引进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引进程序,使人才引进工作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有序。同时要拓宽人才引进视野,瞄准国际一流人才,不断开拓人才资源,形成国际国内交汇的、源源不断的人才库。
  3、实行医保、休养、锻炼“三位一体”的保障措施,提高知识分子的健康素质
  相对而言,教科文卫系统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这方面职工比较满足。但是当前科教文卫系统知识分子的身体状况确实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应当引起工会以及各级领导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要做的事:一是各级行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职工心理健康指导和治疗。大多数知识分子只知拼命工作,忽视了身体健康,不少职工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不被单位和职工重视。因此当前亟需在职工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测试,提高防治水平。二是对教学、科研、医疗学术和技术业务骨干实行强制性的保护措施。技术业务骨干是单位乃至国家的财富,实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利。建议实行高级知识分子带薪学术休假制、带薪休息休养制,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三是建立职业风险保险机制。对教科文卫系统职业风险较高的职工,如医院的医护人员,舞蹈团、京剧团、杂技团的练功演员等特殊工种实行补充保险,保费由职工个人和所在单位共同负担,以帮助职工解除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组长:夏玲英
  市总联络员:程友谨
  成员:吴采兰、张渭明、杨培卿(教育工会)
  王震、陶薇(科技工会)
  夏仁庠、郭复生(文广集团工会)
  周崇礼、刘伟英(医务工会)
  2002年8月底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