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工运理论 >> 理论研究 >> 正文
关于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及提供心理援助服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3-03-06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最为关键的环节,职工在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那一瞬间起,除了书面化的劳动合同外,职工还在内心深处和企业签订了一份心理契约。企业中职工心理契约管理,即职工对其与企业双方责任与义务的交换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纽带,它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绩效、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流动率,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从关注职工心理健康的角度构建长期化和谐劳动关系,应成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为更好地了解徐汇区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企业心理援助项目的需求,为工会参与职工心理援助辅导工作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徐汇区总工会在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进行了徐汇区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及职工心理援助需求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回收1773份,其中有效问卷1568份。参加调查的单位有243家,涉及行业包括金融业、家电业、公共事业、快速消费品、新闻出版、IT业、专业服务、运输物流、制造业、建筑业等。

  在有效问卷的1568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8%,女性占52%;平均年龄36.4岁,其中30岁以下35%,30-39岁占30%,40-49岁占18%,50岁以上为17%;婚姻状况上,已婚占67%;户籍状况上,本市职工占64%;学历情况上,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占68%;职务情况上,领导管理岗位职工占16%。

  二、职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徐汇区职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被调查职工中,心理综合不健康的职工达54%,其中有35%的人达到了需要进行心理援助干预的中重程度,16%的职工更是需要及时的心理治疗。

  职工心理健康中最多存在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容易疲乏,比例达63%,其中17%的人较严重;其次是背痛、头痛或颈痛及全身乏力,比例达62%,其中16%的人较厉害;排在第三位的是对什么都没啥兴趣、情绪不高,比例为54%,其中11%的人经常这样。

  1、职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本次调查把职工心理问题分为重度、中度、轻度、轻微和没有心理问题。从概念上的区分是,轻微不健康:一般不会对工作生活有影响,通过自然调节仍可保持基本健康;轻度不健康:自己会有所感觉,一般可以通过自己调整转为健康,但如果不加注意,未及时调整,很容易转为中度;中度不健康和严重不健康已经没法通过自己调整痊愈,需要及时求助专业机构诊治。严重不健康更是已经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调查数据显示,在职工心理综合健康状况上,没有心理问题的,占23%;轻微不健康的,占23%;轻度不健康的,占19%;中度不健康占19%;重度不健康占16%。从职工心理焦虑情况看,没有焦虑的,占34.9%;轻微焦虑的,占26.2%;轻度焦虑的,占18.8%;中度焦虑占11.7%;重度焦虑占8.4%。从抑郁状况看,没有抑郁的,占28.8%;轻微抑郁的,占26.9%;轻度抑郁的,占20.1%;中度抑郁占14.3%;重度抑郁占9.9%。

  2、女性职工明显比男性职工不健康比例高。重度不健康比例中,女性职工比男性高5.3个百分点;中度不健康比例中,女性职工比男性高3.6个百分点。表明女职工更需要心理援助。

  3、80后年轻人不健康比例较高,中年骨干不容忽视。不同年龄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数据比较:41岁以上的职工健康比例最高;轻度和中度不健康的80后年轻人比例较高;而重度不健康的明显是70后偏高。由此可见,年轻人普遍心理健康较差,但作为企业中坚力量的中青年群体,在工作中挑重担、在家庭中又是上有老下有小又要照顾婚姻情感,如此重压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所以这部分人更需要得到关注和照顾。

  4、学历高者比学历低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显突出。调查显示,从重度不健康、中度不健康占比情况看,大专学历以上的分别比大专以下高出2-3个百分点。

  5、上海本地户籍职工比外地户籍职工不健康程度高。调查数据显示,上海本地户籍职工心理重度不健康的占比,比外地户籍职工高3个百分点;心理中度不健康的职工占比,比外地户籍高1个百分点。

  三、职工心理援助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有95%的被调查职工认为当前工作生活压力大,有83%的职工明确表示需要心理健康辅导,有74%的职工希望企业引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在常见心理困惑调查中,87%的职工表示有各种心理困惑,其中39%的职工表示有工作压力、职业生涯的烦恼。职工以往排解压力的方式较为单调,主要是通过向亲友倾诉来排解,很少有人通过心理咨询解压。在调查中,很多职工表示迫切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援助干预,在具体心理援助需求方式上,多数职工表示最感兴趣的心理服务形式是讲座培训和团体活动,也有职工表示希望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援助。调查表明,推进职工心理健康服务是广大职工和企业的迫切需求,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早已对职工心理援助非常重视,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一套做法,简称“EAP”,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予以保障,把职工心理援助作为职工必须的福利,列入医保范围。世界五百强企业90%以上都设立了心理服务。根据本次调查,针对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和心理援助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态势,建立专门系统的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已刻不容缓。

  1、设立多层级的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职工心理援助服务机制。建议设立徐汇区总工会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围绕区心理咨询中心在相关社区、企业集群区、集团公司等设立分中心或工作站,并深入企业建联络点,形成多层次、立体式格局,应用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采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模式,按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不同,提供对应的心理援助服务。为职工设置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制定相关政策规章予以保障,使职工心理援助成为工会和企事业单位为职工提供系统长期的精神福利。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检查评估体系,对区内职工做定期预检排查,评估职工健康状况,评定心理健康等级,建立心理档案,按不同等级提供相应的心理援助服务。制定企业心理健康等级标准体系,对企业进行心理健康等级达标评估和规范。把职工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几个等级,相应服务方式可分为前期预防、早期纾解服务、专业疏导服务、专家诊疗服务等。更加深入探索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规律和工会服务职工的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劳资纠纷、职工关系、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为上海全面推广职工心理援助服务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2、组建培训一支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的服务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援助服务活动。招募组建并培训一支心理健康服务队伍,由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专家、志愿者、义工组成,建立人员管理和工作管理制度,增强和加大区总工会心理服务的能级和范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对工会干部进行心理辅导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心理服务认识和能力,协同专业人员或准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将工会提供的心理援助服务更好地推广辐射。建立健全成员单位建立例会制度、信息上报制度、议事制度等,逐年推进并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的能给企业职工提供全方位心理援助的服务平台。以开展卓有成效的职工心理援助服务,切实解决广大职工、企业的迫切需求。设窗口服务,日常接待广大职工的心理咨询、宣泄疏导、解压放松、心理测试等服务外,为企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讲座、培训、团体活动、小组辅导、个别咨询等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宣传、义务咨询等大型活动。

  3、依托政府扶持公益项目,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服务。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外部专业机构或相关单位联手合作,扩大工作效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工会职工心理援助的服务,更大地发挥作用,提高社会影响。针对女性群体、青年白领群体、单位管理人员心理相对脆弱,急需重点服务的现实需求,提供相应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举办各种心理培训,开设相关心理学讲座,普及心理疾病预防知识,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提高职工心理素质。开办一些特定职工的研讨班,开设各种群体心理沙龙,通过各种服务来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对于一些心理失衡或出现岗位不适应等特殊职工,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心理服务帮助,对于个别职工出现的严重心理问题,应聘请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与治疗。

  4、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模式,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心理疾病是威胁个人生命健康的大敌,是破坏企业组织效率的大敌,也是影响企事业单位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会作为为广大职工服务的群众性组织,要与时俱进,在关怀职工的职业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最大更优的作用,要加大对职工心理援助的投入,把职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一种责任和福利,关注职工身心健康,缓解职工压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职工之家是当前广为推行的一种丰富职工业余生活的方式,它能使职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精神压力。职工之家主要是开设一个固定的场所,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娱、体育等活动,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加强职工之家的建设就是加强职工的精神建设,通过职工之家,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档案,营造健康的工作、发展、生活环境。采取一些积极的人性化管理措施来缓解职工心理压力,帮助职工疏导心理压力,改善负面情绪,让职工以更加积极、乐观和上进的心态迎接自己的工作,让职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企业及领导对自己的关怀,产生归属感。职工本人也能积极调整心态,学会自我放松和平衡心理压力;学会换个角度和换一种心态去看待每天的工作与生活;学会发现工作中的情趣,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只有高度心理健康水平、高度幸福感受、高度企业文化认同、积极向上的职工,才是企业真正的生产力。